在所有关于日本的神话中,东京地铁无疑是最隐秘而禁忌的一部。它是都市效率的象征,也是社会焦虑的传送带,更是岛国人感情的黑洞。但只有坐过“那列电车”的人才知道,它为什么是一种开在道德边界上的通勤工具。
![]()
那列电车看起来就像一节真正的火车车厢,车内的吊环、扶手、座位、广告等细节都得到了精确的再现。但你要明白,它并不是真的电车。就像鸵鸟不会飞、鲸鱼不是鱼,总有人幻想自己能变身奥特曼一样,那列电车并不存在于铁轨上,而是只存在于脑勺里,开在每一个午夜无法入眠的人梦里。
![]()
![]()
它的车站不在任何官方地图上,也没有编号和固定时刻表,但每当你在涩谷换乘、在新宿迷路、在池袋叹气的时候,它就会悄悄地,从你脑后那根叫做“文明压抑”的神经旁边缓缓驶过,发出一声不合时宜的喘息。
![]()
那列电车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平成初年。当时的影业为了解决“怎样在不换景的前提下拍5个小时”的难题,建造了一节仿真车厢。后来,渐渐地,它从布景变成了意象,又从意象变成了禁忌心理的实体象征。它就像中世纪的修道院——外面风雨交加,里面呢——是祷告、忏悔,还有欲望的暴走。
![]()
清晨7点58分的东京市营地下铁,电车摇晃,人贴人。男人西装笔挺、目光死寂;女人制服短裙、挎着背包。镜头压低,车厢忽明忽暗。广播声音隐约,“车门即将关闭”成为了某种开端的咒语。随着电车进站、出站,不安分的手像一只社会性动物,开始寻找藏身洞穴。这一切情节的真实程度几乎等于零,但它构成了一种视觉符号。
![]()
在那列电车里,人人都有机会,只有芸能人会出事。而现实中的通勤电车里,这些当然都是没有的事。甚至日本为了防止误会,女性专用车厢都设立得明明白白,摄像头安排到杵着脸拍。可正因为现实的禁忌太强烈,平行空间的幻想才会特别稳定。
![]()
那个泳池、那间便利店、那列电车,这三者构成了一个架空空间的圣三角。泳池代表了熟人、隐秘、暧昧。便利店代表邂逅、开放、意外。电车代表了陌生、压抑、失控。这三种不同设定的伦理空间,都是影视工业在景观学中创造的道德死角。
![]()
在日本,电车是有灵魂的。每一节车厢都有自己的性格。有的像白领,白天光鲜亮丽,夜里躺着哭;有的像社畜,潦草、过劳、996。而全日本最有名的那列电车,拥有属于自己的都市传说——谁在里面喘过气,这辈子都别想干净地出门。
![]()
如今,它停靠在东京都江东区一栋大厦的3楼,离都营地铁新宿线大岛站步行只要5分钟。现在很多人都租来拍抖音。
![]()
![]()
至于那列电车为什么令人着迷?我们每天都在深藏不露地压抑自己。我们每天都在电车里,但从不越轨,恪守规矩。我年轻时也坐过地铁,没遇到过什么变态。而那列永不到站的欲望号街车,每次出现都不在正轨上。那既不是爱情,也不是犯罪,只是无法描述的伦理崩塌。但它却拥有合法、平等和匿名的社会机制外挂。
![]()
铁轨是市民心里的罅隙。车厢里是每个加班后压抑得想抓住点什么的寒冬夜行人。只有吊环垂在半空,等着人来拉、来抓。空气闷得像是一锅被社会压力崩坏的八角炖骚鸡。在密闭空间里,人类的文明撑不过5秒钟。再纯洁的人,在这节车厢里都会产生一种如果不堕落,就是对不起社会氛围的集体幻觉。
![]()
在真正的电车上抓错了东西是要被抓的。但在那列电车上,哪怕你抓得像扳命,也只是艺术创作。正如一位日本铁道宅说的:“现实中我连女生的包都不敢碰,但在那列电车上,我是荷尔蒙的天皇。”
![]()
而你又为什么会知道它?你不看片,你不关心宅男文化,视频号只给游戏视频点赞——但你偏偏就知道这节车。不是你想知道,是灵魂偷偷瞒着你买了月票。
![]()
西装、包包、疲惫、幻想……你看,它并不是随便一列破电车。它把人类情绪里最粘稠、最难以启齿的那一部分,提纯成一段27分钟的高清MP4。27分钟,就是那列电车的全部运行时刻表。
![]()
你说你讨厌它,你觉得它无聊,但你晚上打开硬盘的时候,鼠标总是滑到那个文件夹:train\_hikan\_003.mp4。男主摆着你不敢摆的Pose,说着你不敢说的话,做着你梦里都不敢承认的事。这就是那节电车最温柔、最可怕、最值得尊敬的地方——它是每一个在现实中不敢伸手,但在幻想中恬不知耻的人心里的避风港。
![]()
你知道你心里有一个按时来站台排队的自己。下次你坐地铁,如果听到车厢广播用一种舔过铁轨的嗓音念出:“下一站,伦理崩坏”,那你就知道,你已经坐上了那节车。欢迎登车,也愿你早日上岸。
赞(0)